精準醫療的未來兩年,將呈現兩種并購模式
【發布時間:2016.12.06 信息來源:世紀長河】精準醫療的未來兩年,將呈現兩種并購模式
從2015年1月30日,奧巴馬提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至今,精準醫療的各大賽道幾乎被創業公司占滿。當然,上市公司也不會錯過精準醫療的紅利,除了參股創業公司之外,并購是上市公司涉足精準醫療的又一主要方式。

醫藥領域和精準醫療的結合,對上市公司而言,鑒于精準醫療還在技術萌芽階段,并購比較方便,腳先插進來,但最終能不能走出來,目前還是比較難以判斷。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領域將有很多并購案例發生。下面就來梳理一下精準醫療領域出現的并購案例和特點。
小公司研發+大公司并購成主流模式
醫療并購逐漸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本退出的主要方式。以醫療領域創業蓬勃發展的以色列為例,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程度后,選擇并購退出的案例很多。分享投資享投就投的投資經理吳寒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2005年到2014年,共有62家以色列醫療健康產業的公司被并購,醫療健康產業公司被收購的平均運營時間為12.3年,從第一筆融資到并購退出平均耗時8.68年。不過,這主要是因為生物醫藥以及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拉長了資本回報期,普通的醫療企業投資周期相對較短。
而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并購進入精準醫療案例已經存在,并購也為上市公司增加了講故事的空間。同時,上市公司也會選擇設立并購基金的方式切入精準醫療,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投資標的。
初創公司之間也會有并購可能
精準醫療行業存在行業洗牌的可能性。并購重組不會單單發生在上市公司中,也會發生在這些初創公司之間。
目前國內基因檢測公司的數量超過600家公司。多數企業在這兩年資本熱潮中拿到了天使或者A輪融資,但是再后續的投融資過程明顯吃緊,原因在于一方面業績增長和利潤低于預期,理想大于實際;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接盤力度較弱,融資無法形成有效銜接。所以,未來一些公司可能會通過融資繼續成長為大公司,有些則可能通過并購的方式完成資產重組。
在經歷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市場爆發之后,國內精準醫療的發展更多聚焦于腫瘤領域。但目前國內(腫瘤領域)幾家領頭(基因測序)公司,幾年累計檢測過的病人勉強以萬例計,全國一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人,所有公司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的總和極低。行業還處于教育市場的階段,決策者、投資者、公司從業人員、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資本市場前一階段的熱捧和行業本身發展的速度并不匹配,會有一定的擠壓“泡沫”的過程。而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公司也在全球范圍內“買買買”來快速增強自身實力。
總之,不管是設立全資子公司或者參股、并購,將為上市公司在精準醫療領域開拓的主要方式,而這些新的領域能為上市公司貢獻多少收益,收獲期可能還有賴于測序成本進一步降低,技術靈敏度進一步發展之后再判斷。
來源:健康智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