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院熱潮
【發布時間:2017.02.03 信息來源:中文站】
互聯網醫院熱潮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有近40家互聯網醫院在全國各地開張。坐在家里,點點鼠標,劃劃手機,就可以聯系千里之外的名醫,尋求治療方案,藥品通過網絡配送,在家簽收即可——互聯網醫院的這些美妙場景,真能全面落地嗎?
在貴州、寧夏、湖北、廣東、四川等省份,互聯網醫院的一些場景的確逐漸成為現實。尤其中西部經濟和醫療條件較落后的省份,政府將互聯網醫院視為社會服務創新和新經濟增長的機會,紛紛出臺配套支持的試點政策,解決醫保結算、診療和藥品定價、開放各級醫療資源等痛點、難點,以協助形成完整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流程。
比如在遠程醫療試點省份貴州,醫療類投資在過去一年十分火爆,十余家互聯網醫療公司已將貴州199家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層層覆蓋,搶奪病人、挖角醫生之戰日趨白熱化。今年2月初,貴州發生了接近現實版“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四名醫師和七名護士帶領64名精神科患者轉院,而承接方是正在搭建的互聯網醫院平臺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貴州的貴陽互聯網醫院,已可以通過App完成在線診療的全流程,日問診量超過1000人次,達到貴陽市一家三甲醫院的水平。而目前最大的互聯網醫院微醫集團,其一年內在全國19個省份落地了互聯網醫院項目,日接診量達5萬人次,是北京協和醫院日接診量的3倍。更令業界驚奇的是,微醫集團創始人廖杰遠在2016年底宣布獲得盈利,當年集團總收入12億元,其最早成立的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收入約占45%,達5億多元。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最新報告預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醫院將發展到上百家,互聯網醫療業務模式逐步落地,今后幾年還將繼續高速增長,該機構預計,到2020年全國互聯網醫療總問診量達2.96億,占全部就醫問診量近4%。
現在投身互聯網醫院跑馬圈地的不僅包括醫院、移動醫療機構、醫藥制造和醫藥電商等“圈內人”,更有互聯網公司、信息公司、保險公司等“跨界者”。掘金熱潮的背后是成本的快速攀升,事實上,火熱的互聯網醫院開建潮中不乏夭折或瀕臨破產的案例。
互聯網和醫院孰為核心
究竟什么是互聯網醫院?醫院建設一個網站,網站上開個咨詢窗口和掛號窗口,或者醫院內部實現信息互聯,現在都被宣稱為互聯網醫院。增強了醫院或醫聯體內部的信息互聯和服務優化,屬于醫院信息化范疇,并非真正的互聯網醫院。
不過,全國各地醫院爭先恐后的“互聯網化”,給IT服務商帶來了商機和融資。比如2016年, IT服務商參與建設的互聯網醫院就達到十余家。
醫院積極對接互聯網,是因為“空中醫院”加強了醫院的輻射半徑和虹吸能力。對于大醫院而言,品牌效應和復診規模都是現成的,增加網絡醫療項目投入的成本也并不高,只需設立一個輪班科室,引入一家IT服務商和一家藥品配送商,就可以與周邊市縣鄉的患者通過視頻開展診療活動。
“醫院和政府都很積極,這看上去是一個事半功倍的項目,醫院增加了就診量和收入水平,政府解決了周邊偏遠地區患者看病難的問題。”一位在貴州從事互聯網醫院業務的人士表示。但他進一步指出,這種互聯網醫院并沒有提供增值服務,而是進一步架空了縣鄉級醫院,與國家政策倡導的分級診療背道而馳。
與“醫院+互聯網”相比,業內更多觀點認為,真正的互聯網醫院應該是“互聯網+醫院”,互聯網為醫療服務提供完善的數據系統,包括健康檔案、就醫記錄、處方與醫囑、遠程醫療、藥品配送、支付與結算、保險與院后管理等,實體醫院只是其中的一環,而非核心。
互聯網醫院并不能解決所有診療需求。例如首診患者在缺乏檢查的情況下難以準確判斷,因此互聯網醫院更適合復診患者。在目前的消費者體驗中,互聯網醫院仍普遍存在與醫生溝通不暢,藥品配送不及時,醫保無法覆蓋等“硬傷”。
政府之手
政府在政策上的放松和配合,是這波互聯網醫院快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2015年5月,貴州、寧夏、西藏、云南、內蒙古被列為全國首批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為全國普及探索道路。同年底,貴州將互聯網醫院作為遠程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試運行,接入了全省42個醫療機構,并將遠程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由此,貴州成為全國首個在互聯網醫院支付環節大亮綠燈的省份。一位在貴州從事互聯網醫院業務的人士說,現在幾乎每個貴州醫生的手機上都下載了三個以上互聯網醫院的App。“按照各家公司公布的導入醫生人數來算,貴州省人均享有三個以上的醫生,醫生太多,病人都不夠分了。”
在另一個遠程醫療試點省份寧夏,微醫和好大夫在線短兵相接。據王航透露,2015年,銀川市政府找到了好大夫在線,希望合作共建智慧互聯網醫院,并承諾向好大夫在線開放銀川市包括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在內的各級醫療機構。
2016年9月,銀川市政府接連通過了三個文件(“一個辦法、兩個制度”),明確無需線下實體醫院,就可實現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這使得銀川互聯網醫院成為中國第一個完全虛擬化的互聯網醫院。這一新政為引入缺乏實體醫院管理經驗、擅長線上醫療的合作方好大夫在線創造了條件。而切掉實體醫院環節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也為銀川市政府和好大夫在線的互聯網醫院模式規避了些許政策創新風險。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類似走地方政府“特批”突破監管政策、獲取牌照的路徑,短期內很難再開口子。
商業模式探索
“就像阿里巴巴通過淘寶構建消費場景一樣,誰能構建醫療場景,誰就是下一個阿里巴巴。”一位在貴州運營互聯網醫院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
醫療場景復雜而龐大,市場主體紛紛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切入,其中移動醫療公司尤其視互聯網醫院為救命稻草。移動醫療一直在外圍打轉,醫療咨詢、健康管理都賺不到錢,只有通過互聯網醫院才能進入醫療核心,必須做診療,拿到處方權,連接藥品和保險兩端。
無論起落點在何處,大家都是想打造一個包括醫療、藥品、保險在內的自循環體系。
“基層醫生為病患描述病情、整理資料,提供檢查和診療服務,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可以獲得與專家交流的機會;而高端醫生只需拿出最關鍵的治療方案,無需被其他瑣碎環節所累。”王航說。
切掉實體醫院這一環,好大夫在線不僅大幅節省了成本,也降低了運營風險。別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并非不想這樣做,但是無法繞過法律的紅燈。根據有關監管規定,只有實體醫療機構才可以做線上診療,因此新建或收購醫療機構,是申請互聯網醫院牌照的第一步。
從哪里賺錢
流量來自線上,資金流水來自線下,利潤則來自保險服務。
商業邏輯是通過打通醫、藥、險,形成閉環,集中控制會員的醫療成本,以醫療支出和商業醫療保險之間的差價作為盈利來源。這一模式對標美國“凱撒模式”。在美國加州,融合保險和醫院于一體的凱撒醫療(Kaiser Permanente)擁有950萬名會員,旗下擁有38家醫院,年收入達到560億美元。
做好看病工作,才是打通產業鏈的核心”。
來源:財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