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兩會代表的“醫療健康信息化”之聲
【發布時間:2020.06.04 信息來源:世紀長河 中文站】
在“抗疫”過程中,醫療健康信息化的價值愈加凸顯,發揮出重要作用。受疫情影響,醫療健康信息化、公共醫療儲備、基層醫療建設等相關議案建議和提案成為2020年全國兩會關注焦點。讓我們一起尋找兩會期間那些“醫療健康信息化”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認為,我國醫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加速,具體表現在:傳統醫療資源投入“重硬輕軟”,信息化短板嚴重制約醫療整體供給能力提升;醫療信息化便民惠民基礎較差,“信息孤島”阻礙優質醫療的公平可及。因此,需要著力提高醫療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全面提升醫療軟實力。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建議提出我國數字經濟正在邁向一個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石、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產業互聯網為高級階段的新時代。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系統推進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國家戰略,加快推進云計算等新基建,加快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筑牢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建議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技術成果,打破醫療健康領域現有行業條塊壁壘,實現家庭端、社區端、醫院端、科研端深度融合,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應該以新冠疫情為契機,加快建設覆蓋“家庭+社區+醫院+科研機構”的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全面提升我國的醫療健康水平。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建議,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對重特大流行性疾病的監測分析能力。在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病患大數據分析中心”,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動態研判生化數據、醫學影像等關鍵信息,確立苗頭性問題早發現、早預警、早介入的機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建議在后疫情時代要轉變觀念。重大疫情是“互聯網+”醫療的催化劑,今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在醫療過程和醫院管理中的運用將更加深入,將會深刻地改變診療模式、付費模式和醫管模式。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重點學科傳染病學學科帶頭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任紅表示在醫療領域,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智慧醫院”成為了醫院發展的大趨勢。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建議醫聯體建設要實現“三醫聯動”,建立“風險共擔,贏利共享”的長效機制,發揮醫保杠桿作用,逐步建立住院按病種付費、按人頭包健康費為主的制度。以醫聯體為考核單元,統一支付。另外還應搭建統一平臺,推動醫療信息互通共享,城市大數據應用,建立完善統一的衛生信息化平臺,實現醫患數據的多向傳輸。新形勢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的融合將更深入,數據驅動管理,科技賦能醫療,加速信息化發展及醫療健康領域大數據的建設和共享將更具重要意義。